2010年,《中国在梁庄》首次出版,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急速变化的时代下的中国村庄的变迁。十年之后,作者梁鸿再次回到故乡,重访当年的书中记述的人和事。十年当中,一切都在发生改变,又似乎全无变化:一些人永远离开了这里,一些在外漂泊的人重返此地,村庄的面貌、河流和土地都与从前不同。而人事变幻之中,梁庄和梁庄人所透露出的生机和活力却不减当年。此次回归,梁鸿用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家乡,将梁庄的人们再次带回我们的视野。

《看不见的孩子》以细腻的文笔展现了一名在困境中挣扎的少女,一个贫困代代相传的家族,以及一座赤贫与巨富可能一街相隔的城市。但达萨尼和她的家人只是一个缩影,他们面临的贫困、歧视、阶层固化和原生家庭问题是美国历史和社会结构的产物,这部“具有狄更斯作品般深度”(普利策奖获得者阿亚德阿赫塔尔语),“足以比肩奥威尔”(英国《星期日》语)的作品的每一页都在审视这些问题,并拷问纽约这座城市甚至整个美国的良知。

《人类群星闪耀时》的内容正如它的副标题十四篇历史特写(Vierzehn historische Miniaturen)。作者茨威格以诗人和艺术家的笔触,尊崇历史的真相,以其完全个人的独特视野创作而成。十四个故事,横跨不同时代和地域,虽然篇幅精短,但内容丰富完整,既保留了事件发生时的种种细节,也凭借茨威格深厚纯熟的笔力,展现了以旁观者视角面对这些关键时刻的复杂情绪:对悲剧英雄命运的关注、共情、怜惜,对造物主的敬畏,对人在有限生命中具备的神性,迸发的创造力的肯定以及对人间正义价值的遵照和捍卫。

这本书收录了陈年喜21篇非虚构故事集。书中写了一群平凡而朴素的劳动者的故事。他们是爆破工、运石工、乡村木匠、农夫、农妇、小作坊老板而作家自己的故事,贯穿始终:在地下五千米开山炸石,在烟尘和轰鸣中养家糊口,在工棚和山野中写下诗篇,记录命运的爆裂和寂静。他们虽历经生活的磨砺,却淳朴而硬扎,沉静地诉说关于亲情、爱情、死亡、欲望的生活主题

全世界只有百分之0.0012的人在36岁就患上肺癌,保罗卡拉尼什(Paul Kalanithi)是其中之一。当你读到这本书时,他已经不在人世。 本书是“美国神经外科医生协会最高奖”获得者、斯坦福大学天才医生与癌症抗争的生命感悟。作者保罗卡拉尼什(Paul Kalanithi)获得美国斯坦福大学英语文学及人体生物学双料学位,并于英国剑桥大学获得科学史与哲学研究硕士学位,以优异成绩获得美国耶鲁大学医学博士学位,即将获得斯坦福医学院外科教授职位并主持自己的研究室。

本书是白俄罗斯著名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最新作品,通过口述采访的形式,展现身处关键历史时刻的普通人的生活。本书讲述了苏联解体后,1991年到2012年二十年间的痛苦的社会转型中,俄罗斯普通人的生活,为梦想破碎付出的代价。在书中,从学者到清洁工,每个人都在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。他们的真实讲述同时从宏观和微观上呈现出一个重大的时代,一个社会的变动,为这一段影响深远的历史赋予了人性的面孔。

亚当希金博特姆耗费多年心血,终于完成这部关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权威力作。书中充分有力的调查,揭示了这场二十世纪最大灾难之一的真相是如何在政治鼓吹、重重保密和谣言四散的共同作用下被掩盖起来的。

心外科医生,有着开胸换血、起死回生的神秘力量,但也是活生生的人,也经受着所有人都有的核心情绪大部分时候。 一次诡异的运动事故,冥冥中将韦斯塔比塑造成了全球领军级的心外科医生之一。“我从打蔫的紫罗兰,变成了无拘无束、胆大自负的混蛋。我变得对压力免疫,成了习惯性的冒险者,始终渴求着刺激,像一块磁铁似的,把高风险病例吸到身边,并陶醉在和死神的竞赛之中。”

《许渊冲百岁自述》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许渊冲的成长经历,展示了许渊冲是如何成为享誉世界的国际翻译大家。全书分“活水源头”“西南联大”“留学法国”“翻译人生”四个篇章分别讲述许渊冲在家乡江西南昌的读书生活、在昆明西南联大的求学岁月、在法国巴黎的留学往事以及回国之后的翻译工作情况,重点记录了作者从西南联大到巴黎大学的学术与人生经历,追缅了冯友兰、陈寅恪、闻一多、吴宓、朱自清、叶公超、钱锺书、卞之琳等名师大家风采,书写了杨振宁、朱光亚、何兆武那一带联大人的家国理想与激扬青春。

作者黄灯在一所二本院校从教,长期的课堂教学以及课后的师生交流,使她成为这群学生成长变化的见证者。《我的二本学生》相当于她的教学札记,这里面有她15年一线个学生的长期观察和长达10年的跟踪走访,也有两届班主任工作的总结思考,更有近100名学生的现身说法,是黄灯向读者描摹一群年轻人生活剪影的尝试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